第三天,我们找了一名当地人,驱车 100 多公里来到了距离木桉部落最近的雨林边缘,这里已经是交通工具能到达的极限。据说曾有人看见过木桉族人从这里走出来。当我们徒步翻越过被低矮植被覆盖的小型丘陵后,便看见了一片延伸到视线尽头的浓密雨林。不同于前面的丛林景观,此时眼前的树遮天蔽日,树龄大多几
第三天,我们找了一名当地人,驱车 100 多公里来到了距离木桉部落最近的雨林边缘,这里已经是交通工具能到达的极限。
据说曾有人看见过木桉族人从这里走出来。
当我们徒步翻越过被低矮植被覆盖的小型丘陵后,便看见了一片延伸到视线尽头的浓密雨林。
不同于前面的丛林景观,此时眼前的树遮天蔽日,树龄大多几十年或者上百年,有的甚至久远到仪器无法探测出来。
真正地进入雨林后,阳光便被巨大的树木消减了大部分,青苔几乎覆盖到了每一处角落。
巨大的树木表面遍布着沟壑纵横的纹理,这不得不让我联想到木桉族人的皮肤,二者简直一模一样,并且都让我感到生理性的不适。
穆林教授大概也感受到了异样,他让吴凯录了一段树木的特写,随即他则用锋利的小刀割下一块树皮装进了密封袋。
吴凯是穆林教授的得意门生,也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勘探员。
此行他负责勘探以及提取一些相关标本,也需要协助穆林教授设置坐标以及采集数据。
罗平和刘铭宇的作用也在此显现出来。
他们是特种部队的现役军人,有着丰富的丛林生存经验,是上级部门为此次活动特派的人员。
但即使有他们领队,这一路上我们前进得也并不顺利。
我们并没有得到木按部落确切的位置信息,但是却从卫星地图上发现一条不知名的河流贯穿了这片雨林。
根据之前所搜集到的零散信息,我们大胆地猜测木桉部落应该位于河流的上游阶段。
只是这条河时常会出现大小相同的分支,给我们的前进造成了不少困难。由于磁场问题,在雨林里面指南针偶尔也会失灵,我们必须得确保我们是沿着主干道在行走才不会偏离方向。
我也曾经探访过一些雨林地带,诸如著名的亚马孙热带雨林、刚果雨林等,但由于我本身并不是探险专家,也不具备太多丛林求生的技能,因此从未涉足雨林的深处。
严格地说来,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地认识到热带雨林。